作业练习2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使用陶冶教育法要善于使学校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心理环境充满教育意义。
1.德育中对人的陶冶,其内涵就是环境陶冶。
3.学生当下的生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是否能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4.教育目的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总体方向,可以超越国家、社会、历史而存在,不具有时代性。
5.学前教育即幼儿教育。
6.德育在整体教育中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学校德育的进行应注重独立开展,而不是蕴涵在整体教育中。
7.依据办学主体和体制划分,我国学校教育的形式体系包括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7.所有教师都有资格当班主任。
9.教育活动以人为对象,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0.成人可以以保护的名义限制儿童的权利。
11.清代文教政策不包括
A.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B.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C.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取火技术的是( )
A.伏羲
B.燧人氏
C.神农.
D.仓颉
13.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 )。
A.《师说》
B.《春秋繁露》
C.《五经正义》
D.《非国语》
14.氏族公社末期,培养劳心者主要是指未来国家的(* )
A.技术人员
B.教育人员
C.文艺人员
D.管理人员
15.主张“公其是非于学校”的思想家是
A.颜元
B.朱熹
C.黄宗羲
D.王守仁
16.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内容包括
A.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B.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C.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D.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17.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 )。
A.庠序之学
B.国学
C.乡学
D.大学
18.依照教育活动的范围,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 )。
A.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
B.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
C.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D.制度化教育与非制度化教育
19.西周家庭教育中,从几岁开始就出现男女有别的教育?( )
A.7 岁
B.8 岁
C.9 岁
D.10 岁
20.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 )
A.韩非
B.庄子
C.老聃
D.荀子
21.“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22.私学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出现
B.“文化下移”和“四民”阶层的出现
C.生产力发展
D.官学失守
23.西周国学,天子之学称“辟雍”,诸侯之学称( )。
A.明堂
B.国子监
C.乡校
D.泮宫
23.下列说法没有体现启发诱导原则的是(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叩其两端而竭焉”
C.“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D.“君子之教,喻也”
25.教育制度的特点包括( )
A.规范性
B.历史性
C.阶段性
D.主客观统一性
26.教学的任务是(* )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7.人的身心发展包括( )
A.知识、技能的获得
B.审美情操的陶冶
C.人的身体的发展
D.思想品德的形成
3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 )学习方式
A.探究
B.主动
C.自主
D.合作
29.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 )。
A.教育与自然的关系
B.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发展
C.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30.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A.环境
B.活动
C.遗传
D.学校
31.教学的任务包括(* )
A.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B.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C.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D.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2.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坚持为社会培养“劳动者”
B.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途径
C.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D.坚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3.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包括( )
A.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
B.消灭旧的分工
C.实施全面教育
D.缩短劳动时间
3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易
35.皮亚杰认为( )是主体将外界刺激有效地整合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A.顺应
B.平衡
C.顺化
D.同化
3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 )的概括
A.教育对象
B.教育目的
C.教育作用
D.教育任务
37.在教育上要因材施教,这反映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
A.个别差异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顺序性
38.吾日三省吾身;反映了道德教育的( )方法。
A.认知明理法
B.自我修养法
C.品德评价法
D.陶冶教育法
39.教师以各种理由对学生进行搜查,对学生实行关禁闭,这违反了法律赋予青少年的(* )。
A.人身自由的权利
B.安全的权利
C.受尊重的权利
D.生存的权利
40.“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41.( )是为了完成一定的任务,达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式。
A.教学方法
B.教学模式
C.教育
D.教学
42.我国教育萌芽于(* )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中期
C.原始社会末期
D.奴隶社会
43.“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
44.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的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斯宾塞
C.杜威
D.卢梭
45.(* )是一个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那些活动构成的。
A.课程开发
B.课程设置
C.课程评价
D.课程选择
46.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阶级性
B.有组织性
C.有等级性
D.无目的性
4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A.礼
B.乐
C.数
D.读
48.素质教育的重点是(* )
A.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B.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C.培养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D.提高国民素质
50.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
A.辟雍
B.泮宫
C.瞽宗
D.庠
50.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
A.性恶论
B.性善论
C.性三品
D.素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