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做作业 考核 论文 联系 QQ:3064302332 微信:wxxygzs
国家开放大学23秋中医药学概论形考作业[标准答案]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
A.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D.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以上都不是
2.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3.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偏嗜某种食物
D.有毒食物
E.陈腐变质食物
4.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6.与情志抑郁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
7.肾在液为( )
A.涎
B.唾
C.尿
D.泪
E.涕
8.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
A.风邪
B.暑邪
C.燥邪
D.火邪
E.寒邪
9.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错误描述的是( )
A.木克土
B.火生土
C.金生水
D.金克木
E.水克木
10.与呼吸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 )
A.肺与心
B.肺与肝
C.脾与肺
D.肺与肾
E.心与肾
11.下面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 )
A.饮食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疫疠
12.中医治病主要着眼于辨析( )
A.疾病
B.证候
C.体征
D.症状
E.体质
1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是( )
A.滋水涵木
B.益火补土
C.培土生金
D.佐金平木
E.金水相生
14.下列属肺的生理特性的是( )
A.生成宗气
B.调理气机
C.肺为娇脏
D.主一身之气
E.朝百脉
1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
B.脾气以升为健
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
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
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
16.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是( )
A.心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中气
17.足太阴经的终点与下列何经的起点相接( )
A.手太阴经
B.手阳明经
C.足太阳经
D.足阳明经
E.手少阴经
18.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
A.心与肝
B.肝与脾
C.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
19.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0.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寒邪
E.火邪
21.“主决断”的脏腑是( )
A.胆
B.肝
C.心
D.肾
E.胃
22.精的功能不包括( )
A.繁衍生殖
B.推动温煦
C.生长发育
D.生髓化血
E.濡养脏腑
23.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24.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25.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 )
A.以五脏为中心
B.以六腑为中心
C.以五官为中心
D.以五体为中心
E.以经络为中心
形成性考核作业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五味中酸味的作用是( )
A.能行散
B.能缓能和
C.能收能涩
D.能燥能坚
2.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以下哪项为升浮类药物( )
A.祛风散寒
B.利水渗湿
C.重镇安神
D.止咳平喘
3.两种药物合用,可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属于中药配伍禁忌中的( )
A.相杀
B.相恶
C.相反
D.相畏
4.中药的计量单位中,1钱等于( )克。
A.1
B.2
C.3
D.5
5.治风寒表症的发散风寒药的性味是( )
A.辛寒
B.辛温
C.辛凉
D.苦温
6.麻黄的功效是( )
A.止呕
B.解毒
C.平喘
D.行气
7.既走表发汗,又走里温经的药是( )
A.炮姜
B.香薷
C.艾叶
D.桂枝
8.紫苏不包括的功效是( )
A.安胎
B.祛风止痉
C.解鱼蟹毒
D.发表散寒
9.誉为“呕家圣药”的是( )
A.生姜
B.桂枝
C.香薷
D.荆芥
10.素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是( )
A.防风
B.香薷
C.白芷
D.羌活
11.尤善治太阳头痛及上半身风湿痹证的药是( )
A.细辛
B.辛夷
C.羌活
D.独活
12.善治阳明经的药物是( )
A.白芷
B.苍耳子
C.藁本
D.荆芥
13.蝉蜕与荆芥除发表外,还均能( )
A.除湿
B.止咳
C.透疹
D.止血
14.金银花与连翘均有的功效是( )
A.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B.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C.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D.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5.能排结石,善治石淋、肝胆结石的药物是( )
A.秦艽
B.石韦
C.滑石
D.金钱草
16.附子与干姜均具有的功效是( )
A.回阳
B.温肺
C.止呕
D.引火归原
17.誉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的药物是( )
A.香橼
B.香附
C.川楝子
D.佛手
18.善治油腻肉积的药物是( )
A.莱菔子
B.鸡内金
C.麦芽
D.山楂
19.功效为杀虫消积,为善治小儿疳积之要药的是( )
A.使君子
B.雷丸
C.鹤牙草
D.南瓜子
20.既能化瘀止血,又可活血定痛,还兼补虚的药物时( )
A.茜草
B.蒲黄
C.三七
D.白及
21.能“上行头颠,下走血海”的药物是( )
A.丹参
B.川芎
C.艾叶
D.红花
22.瓜蒌不具有的功效是( )
A.清肺润肺化痰
B.消肿散结
C.降逆止呕
D.润肠通便
23.既能安神益智,又能祛痰开窍、消散痈肿的药物是( )
A.柏子仁
B.郁金
C.人参
D.远志
24.麝香的用法是( )
A.入丸散不入煎剂
B.入煎剂后下
C.入汤剂久煎
D.久炒入煎
25.能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药物是( )
A.鹿茸与紫河车
B.锁阳与肉苁蓉
C.巴戟天与淫羊藿
D.补骨脂与益智仁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下列不属于“八法”的是( )
A.消法
B.吐法
C.燥法
D.清法
2.佐药的意义是( )
A.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
B.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C.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
D.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下列关于剂型不正确的是( )
A.汤剂的特点是吸收快、药效发挥迅速,可根据病情的变化随证加减
B.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便于服用及携带
C.丸剂的特点是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
D.酒剂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
4.服法中正确的是( )
A.对胃肠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B.滋补剂,宜饭前服用
C.治疟疾,宜发作时服用
D.慢性病宜不拘时间服用
5.关于解表剂,应该注意的是( )
A.可久煎
B.不需啜粥
C.取大汗出
D.趁热服
6.被称为“辛凉平剂”的是( )
A.银翘散
B.桑菊饮
C.麻杏石甘汤
D.桂枝汤
7.热结旁流,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者,治宜选用( )
A.大承气汤
B.温脾汤
C.麻子仁丸
D.十枣汤
8.功用为和解少阳的方剂是( )
A.逍遥散
B.小柴胡汤
C.半夏泻心汤
D.龙胆泻肝汤
9.具有清热生津,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的方剂是( )
A.清营汤
B.黄连解毒汤
C.凉膈散
D.白虎汤
10.牙龈肿痛,口气热臭,舌红苔黄,脉滑数者,治宜选用( )
A.泻白散
B.清胃散
C.龙胆泻肝汤
D.白头翁汤
11.清暑益气汤的主治是( )
A.湿热气阴两伤证
B.暑湿偏于热
C.暑湿偏于湿
D.阴暑
12.理中丸和四逆汤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
A.茯苓、炙甘草
B.白术、人参
C.干姜、炙甘草
D.白术、干姜
13.体倦气短,口渴多汗,舌燥咽干,脉虚细者,治宜选用( )
A.生脉散
B.清暑益气汤
C.四君子汤
D.补中益气汤
14.四物汤主治证候的病机要点是( )
A.气血不足
B.精血匮乏
C.阴血亏虚
D.营血虚滞
15.肾气丸的方药配伍体现( )
A.阴中求阳
B.填精化血
C.补气生血
D.壮水制火
16.金锁固精丸的病机要点是( )
A.心肾两虚
B.脾肾两虚
C.下元虚冷
D.肾虚精亏
17.肝血不足而虚烦不眠者,治宜选用( )
A.酸枣仁汤
B.天王补心丹
C.归脾汤
D.朱砂安神丸
18.半夏厚朴汤的功效是( )
A.行气降逆,燥湿化痰
B.疏肝散结,燥湿化痰
C.行气解郁,降逆化痰
D.行气疏肝,温胃散寒
19.治疗“类中风”的常用方剂是( )
A.川芎茶调散
B.镇肝熄风汤
C.天麻钩藤饮
D.补阳还五汤
20.补阳还五汤重用生黄芪为君,意在( )
A.补气利水
B.补气行血
C.补气生血
D.补气升阳
21.二陈汤煎煮时加乌梅一个,其用意是( )
A.收敛肺气,以助排痰之力
B.收敛肺气,以防燥散伤正
C.生津润肺,以防辛燥伤阴
D.润肺止咳,以增止咳之效
22.苓甘五味姜辛汤的功用是( )
A.化痰息风
B.利水化痰
C.温肺化饮
D.燥湿化痰
23.平胃散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
A.苍术
B.厚朴
C.陈皮
D.白术
24.身热不甚,口渴,咽干鼻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舌红,苔薄白二干,脉浮数而右脉大者,治宜选用( )
A.清暑益气汤
B.生脉散
C.桑杏汤
D.青蒿鳖甲汤
25.临证运用保和丸的辨证要点是( )
A.脘腹胀满,嗳腐厌食,苔厚腻,脉滑
B.脘腹痞闷,食少难消,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虚弱
C.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
D.眩晕呕吐,胸膈痞闷,食少体倦,小便不利
形成性考核作业四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传统被称为( )
A.特产药材
B.名产药材
C.道地药材
D.稀有药材
E.贵重药材
2.道地药材产于四川的是( )
A.黄连、附子
B.薄荷、苍术
C.细辛、五味子
D.阿胶
E.地黄
3.清水漂洗海藻的目的是( )
A.消除烈性
B.清洁药物,去掉盐分
C.便于制剂
D.便于贮藏
E.改变性能
4.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 )
A.减低毒性
B.改变药性
C.增强疗效
D.便于服用
E.有力贮藏
5.寒凉药的作用是( )
A.暖肝散结
B.温里散寒
C.清热解毒
D.补火帮凉
E.回阳救逆
6.苦味药的作用是( )
A.能和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收能涩
E.能行能散
7.淡味药的作用是( )
A.能和能缓
B.能下能软
C.能燥能泄
D.能收能涩
E.能渗能利
8.辛味药的临床一般治疗( )
A.表证及气血阻滞证
B.呕吐呃逆
C.久泻久痢
D.痰核
E.大便燥结
9.芳香药多具有( )
A.辛味
B.甘味
C.苦味
D.酸味
E.淡味
10.具有沉降性质的性味是( )
A.苦温
B.辛温
C.苦寒
D.甘寒
E.咸温
11.胁痛易怒、抽搐惊悸等症当选用( )
A.归心经的药物
B.归肝经的药物
C.归肺经的药物
D.归肾经的药物
E.归脾经的药物
12.运用药物的归经理论还需考虑( )
A.药物的用量
B.药物的用法
C.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D.药物的采集
E.药物的炮制
13.中药的副作用是指( )
A.配伍不当出现的反应
B.药不对证出现的不良反应
C.达不到常规用量不能控制病情
D.超过常规用量时出现的不适反应
E.在常规剂量时出现的与疗效无关的不适反应
14.平性药的含义是( )
A.寒、热之性不明显的药物
B.作用比较强烈的药物
C.升浮、沉降作用趋向不明显的药物
D.性味甘淡的药物
E.寒热之性均具备的药物
15.外感风热,应选用的药物的行性味是( )
A.辛,温
B.辛,凉
C.甘,寒
D.苦,寒
E.甘,温
16.相须、相使配伍可产生( )
A.协同作用,增进疗效
B.拮抗作用,降低疗效
C.减毒作用
D.毒副作用
E.以上都不是
17.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这种配伍关系属于( )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18.两种药物配伍能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这种配伍系属于( )
A.相须
B.相使
C.相反
D.相杀
E.相恶
19.妊娠禁用药不包括( )
A.牵牛
B.桃仁
C.巴豆
D.水蛭
20.属于十八反的是( )
A.陈皮配半夏
B.石膏配牛膝
C.乌头配半夏
D.丁香配郁金
21.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
A.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B.驱虫药
C.安神药
D.截疟药
22.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是( )
A.舌下给药
B.直肠给药
C.口服和皮肤给药
D.吸入给药
E.黏膜表面给药
23.西洋参入汤剂宜( )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冲服
24.细小而含粘质多的种子类药入汤剂宜( )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冲服
25.乳婴儿用药剂量是成人的( )
A.六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一
D.二分之一
中医药学概论学习心得
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在学习《中医药学概论》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的智慧相遇,感受到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
一开始,我对中医药学的认知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如“食疗”“针灸”等。但在深入学习后,我发现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从阴阳五行到脏腑经络,从四诊八纲到辨证施治,每一个概念都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临床验证。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中医药学的核心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辨证论治则强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这种观念和方法让我重新审视了现代医学的模式,也让我更加敬畏自然和生命的奥秘。
通过学习,我对一些常见中药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例如,黄芪、枸杞、人参等,每一种药材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适应症,需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和配伍才能发挥最佳效果。这让我意识到,中医药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需要我们以敬畏的态度去学习和应用。
此外,我还了解到中医药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无论是内服中药还是针灸推拿,中医药学都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在某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中医药学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学习《中医药学概论》不仅让我对传统医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性。我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身边的人提供一些健康帮助。同时,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中医药学,共同为传承这一伟大文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