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鹏,国开,广开,电大在线,各省平台,新疆一体化等平台学习,
QQ:3064302332 微信:wxxygzs
贵州师范大学·中学语文教学设计考试试卷B卷[标准答案]
本试卷有1种题型共50小题,作答时间为90分钟,总分100分。
单选题
1、
执教《热爱生命》一课,老师安排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标出来,谈一谈它们各自的特点?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A . 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本文的艺术特点
B . 小组活动应该突出重难点,这个点不应该设计为教学活动
C . 教师在讨论时要及时给予指导
D .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答案:B
2、
阅读下面一段教学案例,并试对这位教师的做法加以分析。一位普通中学的孙老师,在进行语文复习教学时,作了充分的准备,为了使学生复习的条理与线索更加清晰,他投放了大量的精力,博采众家之长,对本单元复习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处理。这堂课,孙老师自己很满意,甚至觉得有几分风彩。而在这之后,孙老师在批阅学生日记时,发现了这样一段话“孙老师,我认为这是你上的最不好的一堂课,因为你在做我们自己能做的事。”孙老师感到了震惊。这件事引发了他深刻的思考……。下面对这位教师做法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 . 孙老师对学生情况分析不够透彻
B . 孙老师对复习的处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C . 孙老师的做法会使复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D . 孙老师不必理会个别学生的质疑
参考答案:D
3、
阅读《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同学们,上课!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对以上实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
B . 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C . 教师一直自己讲课,没有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D . 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
参考答案:C
4、
阅读以下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播放凤凰传奇演唱的《荷塘月色》;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理解诗歌意境,沉浸于诗词,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B . 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C . 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D . 歌曲播放可以取代教师的讲解,直接让学生领会诗歌意境
参考答案:D
5、
执教《孔乙己》一课,老师安排以下教学活动:把小说中几处写到的众人的哄笑的地方标出来,谈一谈这段为什么引众人发笑?小组派一名代表,阐述你组观点。对该教师的教学活动评价不恰当的是()。
A . 该活动意在让学生领会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
B . 小组活动占用课堂时间,应在课下进行
C . 教师应在小组间巡视,并及时给予指导
D .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能力
参考答案:B
6、
《热爱生命》一课,教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2、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3、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该教师的教学设计评价恰当的是()。
A . 目标设计缺少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明确设定
B . 作者杰克伦敦是学生熟悉的大作家,无需再作介绍
C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计不够合理
D . 设计不符合初中学情,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规律
参考答案:A
7、
阅读《陋室铭》课堂导入,按要求回答问题。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撰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下列选项对上述导入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导入自然。从古代学堂读本谈起,引出本文,引发学生对古代学生读书内容的兴趣
B . 点明本文在古代散文精品中的地位和文学价值,一箭双雕
C . 教师的举例反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D . 教师的讲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参考答案:C
8、
教学茅盾“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时,教师要求学生归纳一下“中外不同作家的‘三部曲”’,以下不合适的是()。
A . 巴金“爱情”三部曲:《家》《春》《秋》
B .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C . 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
D . 巴尔扎克“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参考答案:A
9、
教学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其代表人物,下列不合适的是()。
A . 王维
B . 孟浩然
C . 韦应物
D . 高适
参考答案:C
10、
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
A . 鲁迅笔下的子君
B . 丁玲笔下的莎菲
C . 茅盾笔下的静女士
D . 巴金笔下的瑞钰
参考答案:D
11、
学习完《木兰辞》后,教师让学生谈谈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认识,以下各位同学对文言文修辞手法的分析错误的是()。
A . 《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千里马”喻人才,借“伯乐”喻慧眼识人才的领导。《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借“秋霜”喻白发
B . 《出师表》:“臣本布衣”借“布衣”代老百姓。《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借“庙堂”代朝廷,借“江湖”代被贬往的地方
C . 《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孟子二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顶针
D .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愁”比喻成“头发”,“满面尘灰烟火色”用“烟火色”比喻像烟火一样的脸色
参考答案:D
12、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邑人奇之
B . 父异焉
C . 稍稍宾客其父
D . 并自为其名
参考答案:C
13、
学习完初二下册最后一篇文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实词“通假”现象。下列语句中没有包含“通假字”的是()。
A .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B .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C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D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参考答案:B
14、
学生们学完《威尼斯商人》后,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请教师补充相关知识。教师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戏剧以表演性为基础,及绘画艺术紧密结合
B . 戏剧三个主要特点:浓缩地反映生活、集中表现矛盾冲突、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发展
C . 剧本阅读一般有两种方式:演员视角、观众视角
D . 剧本阅读主要读戏剧冲突及人物对话
参考答案:A
15、
某教师对阅读教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C .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D .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第一学段的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参考答案:D
16、
某教师根据选修课程“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开设了《(论语)选读》的选修课程,该教师设定的下列教学目标中,不恰当的是()。
A . 借助工具书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孔子的情况、相关的文化背景
B . 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孔子》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
C . 要求背诵在选修课程中所涉及的《孔子》的所有篇章
D . 在研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及他人交流切磋
参考答案:C
17、
学习《威尼斯商人》一课时,教师打算放映其同名电影的视频资料。在使用时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是()。
A . 自习课播放整部电影,无关者可以离开教室,或者自行自习
B . 课上播放整部电影,边播放,教师边讲解
C . 课前根据课文内容,精心剪辑,课上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地播放、讲解
D . 教师作为设备操作者、监督员,课上播放电影,把课堂真正完全交给学生
参考答案:C
18、
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水调歌头》的思路:第一步:读诗歌《水调歌头》。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思念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思念的画;(3)喜欢音乐的学生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思念的乐曲,并配乐朗读。第四步:读两首以月亮写思念的诗。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对这个教学过程的综合评述有误的一项是()。
A . 这位教师在教学中有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B . 完诗歌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个性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C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水调歌头》,体现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理念
D . 该堂课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进行教学,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无一弊端
参考答案:D
19、
下面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对《秋天的怀念》一课中“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片段教学设计。阅读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生:因为儿子不想活了,所以母亲扑下去的一定是儿子想要去死的信念。师:啊?信念?把其中的一个字换一下意义完全不同了。生:是念头。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师:就把你的体会送进去,再读一遍吧。生: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生读。掌声)生:我想补充,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以下有关这段教学片段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 教师通过引领学生品味“扑”“抓”“忍”三个动词,意在使学生体会三个动词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B .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三个动词,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课程性质
C .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三个动词时,应该让学生自己寻找,自己在阅读中体会,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在引导中出现了越俎代庖的嫌疑
D . 语文课堂上,值得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教师能够恰当地抓住这句中的三个动词,引导学生准确认知深层含义,体现了教师强烈的“语文意识”
参考答案:C
20、
在学到杜甫的《春望》的时候,有同学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话是杜甫夸张的写法,哪有人看见花就哭,看见鸟就受惊呢。下列教师评价中,最为贴切的一项是()。
A . 你的理解不正确,下去再好好想想。
B . 真的吗?再好好考虑考虑。
C . 诗言志表情,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看看这两句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什么呢?这样你还会觉得夸张吗?
D . 对于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理解,你的理解也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C
21、
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师:细读第十三章,找出体现翠翠情绪变化的词句。生:薄薄的凄凉一胡思乱想一忽然哭起来一神往倾心一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师:翠翠为什么感到“薄薄的凄凉”?生:翠翠觉得好像缺少了些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对以上教学片段的解读,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以上教学片段。关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自己从原文找到阅读的答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B . 以上教学片段,老师控制解读的内容和节奏,完全牵引学生的课堂行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C .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就主动解读,师生配合默契,提高了教学效率
D . 以上教学片段,充分发挥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优秀课堂教学的示例
参考答案:B
22、
阅读以下《口语交际——讨论》的实录,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学生:(A)我是组织者。我是参及者。我是记录者。我是汇报者。(四名同学明确各自的分工)组织者:(B)学习了童话《皇帝的新装》,同学们都对虚荣、昏庸的皇帝这个形象有了深刻认识.也知道这是作者极力讽刺的一个典型形象。那么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除了皇帝可恶,还有哪类形象也应当是被讽刺的对象?参及者:也讽刺了虚伪的大臣们,讽刺他们趋炎附势、溜须拍马的行径。组织者:见解独到!还有没有。还能想到谁?参及者:再有就是骗子,他们机关算尽,以骗财骗物为营生,可恨!参及者:再补充一下,我觉得还讽刺了平民百姓,他们是非不分,真假不辨,是愚昧无知的表现!组织者:童话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映射,它的取材源于生活。大家都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丑角?有没有及小男孩一样的正面典型?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请大家畅所欲言。 参及者:?? 参及者:?? 参及者:??? 记录者:(C)大家讨论很是激烈,我也要参及,我用30分钟根据我的记录发表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我认为??? 汇报者:(D)同学们说了很多,我来汇报一下。首先《皇帝的新装》同样嘲讽了大臣、骗子、百姓等形象,讽刺他们溜须拍马、愚昧无知等可耻行径。经过讨论,我们认为现今社会存在正面典型,当然也有许多反面教材。我们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弘扬正义观念,构建和谐社会?? 对画线部分的分析,不准确的是()。
A . 讨论属于组织中的口语交际,讨论前需要明确各自的分工
B . 组织者结合学过的内容,提出需要共同讨论的、着手解决的问题
C . 记录者在讨论环节除记录之外可同时兼组织者、参及者、汇报者等角色
D . 讨论的总结及汇报是讨论的必要环节,能进一步形成讨论的结果
参考答案:C
2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 . 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 . 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 . 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 . 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因素的制约
参考答案:C
24、
以下不属于教学设计原则的一项是()。
A . 整体性原则
B . 及时性原则
C . 实效性原则
D . 可操作性原则
参考答案:B
25、
阅读下面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讲《(呐喊)自序》时,我自感底气不足,于是在课文以外研读了鲁迅相关作品。其后,我把《(呐喊)自序》逐字逐句地诵读了20遍,终于找到了理解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即文中的四个关键词--梦想、寂寞、希望、呐喊,也明确了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我要向学生讲授什么,而是师生一起”悟寂寞的学者,做清醒的斗士”。教师有准备还远远不够,学生没有积累,无法和鲁迅对话,也无法和我产生共鸣。于是,在正式教授《<呐喊)自序》一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了鲁迅的多篇作品,包括《药》《记念刘和珍君》《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有了这些积累后,我布置学生预习,建议他们用朗诵的方式学习《(呐喊)自序》,并做初步的鉴赏。对上述教学反思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教师不仅深度研读了鲁迅作品,还做了学情分析
B . 备课过程体现了教师、学生、作者、作品对话的理念
C . 课前阅读的篇目虽与课文内容无关,但能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D . 教师以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为基础,确定了理解课文的关键词
参考答案:C
26、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阅读并回答问题。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这则教学目标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什么原则()。
A .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
B . 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C .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D .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答案:D
27、
教学设计的前提不包括()。
A . 理解语文课标理念
B . 钻研教材内容
C . 了解学生实际
D . 指导学生背诵
参考答案:D
28、
小林老师在讲授《皇帝的新装》一单元时.并没有一开始就进入课文讲授,而是让学生利用20分钟的时间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了整体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小林老师这么做是遵循了教学设计的哪一原则()。
A . 整体性原则
B . 实效性原则
C . 可操作性原则
D . 系统性原则
参考答案:D
29、
学校教学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等四个方面。
A . 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
B . 教师、学生、教室、教学内容
C . 教务部门、教学部门、学生、教材
D . 校长、教师、教室、学生
参考答案:A
30、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在学习者尚未表现出足够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之下,没有必要推迟学习活动。对于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习者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而这有可能产生学习的动机。这位学者是()。
A . 加涅
B . 奥苏伯尔
C . 梅里尔
D . 皮亚杰
参考答案:B
31、
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目标是()。
A . 不能预先规定的
B . 特定的行为
C . 预先规定的
D . 开放性的
参考答案:A
32、
按照美国学者艾斯纳(E、W、Eisner)的观点,表现性目标是()。
A . 非开放性的,为学生提供固定的活动领域和主题模式
B . 要求学生作出统一的、一致的行为反应
C . 事先规定的结果,即预先规定学生在完成活动后必须获得某种行为
D . 开放性,它只是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活动的主题
参考答案:D
33、
讲和读在教学活动中是交叉进行的,同时可能还穿插着练习活动。教学中既有教师的讲和读,也有学生的讲、读、练习活动,是讲、读、练结合的教学活动。这是()。
A . 讲读教学方法
B . 讲解教学方法
C . 讲演教学方法
D . 谈话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A
34、
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一致的是()。
A . 怡悦怠工、贻笑大方、百战不殆
B . 揣度湍急、惴惴不安、气喘吁吁
C . 诋毁抵赖、刨根问底、中流砥柱
D . 奴婢裨益、稗官野史、髀肉复生
参考答案:C
35、
下列作家、作品、作品人物搭配错误的是()。
A . 巴金—《家》—高觉新
B . 余华—《活着》—徐福贵
C .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冉?阿让
D . 阿?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
参考答案:D
36、
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 . 《送东阳马生序》里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一句,“加冠”是指男子十六岁
B . 《兰亭集序》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采用的是干支纪年
C . 《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是指农历十六
D . 《项羽本纪》鸿门宴中,项羽与项伯向东而坐,可见向东是指室内最尊贵的座位
参考答案:A
37、
关于高中生45分钟内完成的语文作文字数,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字数应是()左右。
A . 450
B . 500
C . 600
D . 700
参考答案:C
38、
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主题的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 . 铁凝《哦,香雪》
B . 小仲马《茶花女》
C . 莫泊桑《羊脂球》
D . 茹志鹃《百合花》
参考答案:B
39、
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梳理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朝代最早的叙事诗是()。
A . 《陌上桑》
B . 屈原《离骚》
C . 《诗经·氓》
D . 白居易《长恨歌》
参考答案:C
40、
设计《死水》教学,教师准备引入一篇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 . 雨果《巴黎圣母院》
B . 老舍《茶馆》
C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 歌德《少年维持之烦恼》
参考答案:A
41、
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
A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 .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参考答案:A
42、
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A .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
B .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
C . 豆荔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
D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
参考答案:D
43、
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
A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 .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 .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 . 遏其牛气.以求履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参考答案:C
44、
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的正确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合适的是()。
A .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 .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等火光,接著又听见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 .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参考答案:B
45、
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裘》(见下边),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具体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
B . 具体过程性,能够考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
C . 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斌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D . 具有同一性,能够用标注的尺度对学生阅读做终结性评价
参考答案:C
46、
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t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B . 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
C . 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彗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D . 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童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参考答案:A
47、
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联系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 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 . 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 . 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 . 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参考答案:A
48、
阅读有关《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今天上午教学《孔雀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口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呢?怎么不告状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也不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论的可能性:(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姻法》。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乙方:(2)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洲门屈从声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剧色彩。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鸯鸟,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清的赞美。对该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生成的起点
B . 学生通过讨论各种可能性,从多元的角度解读诗歌
C .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生成的空间,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
D . 教师灵活放弃课堂预设,转挨到新的方向,得出新的结论
参考答案:C
49、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按要求答题。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认为形象的塑造方法和坏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鬃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 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着,教师对课文的教学羡点把握不够准确
B . 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 . 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时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昵确
D . 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重点联系不紧密
参考答案:B
50、
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孙犁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荷花淀不同的女性形象。大家注腐到没有。这些女性个性鲜明但孙犁确并没有给他们取名字,这是疏忽吗?生:我认为作者不是写个体,而是以这些女人为代裘的荷花淀任命,写的是群像。师:是啊,这些女人正如荷花淀的荷花一样可爱,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柔弱的女人积极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呢?生:写女人投六崖明战争中。是为了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顽强精神。生:连女人都投入到占中,说明德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保卫国家而行动。师:哦,这是一场人民的战争。我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三幅照片,直面战争的本来面目(全班看图片)战争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悲伤,但孙犁笔下的战争为什么透着一种美感?请大家思考,一会儿各抒己见。对该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 教师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对文本把握得比较深入
B . 三个问题搭建学习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C . 问题一和问题三设计巧妙,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D . 引入的圈片资源具有明确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参考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