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做作业 考核 论文 联系 QQ:3064302332 微信:wxxygzs
东大23秋《管理心理学》在线平时作业1[标准答案]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98.( )指被宣传者向着宣传者所主张态度相反的方向变化或仍然保持原有的态度。
A.逆反心理
B.反抗心理
C.对抗情绪
D.反抗情绪
2.171.下列情形中,能最大提高生产效率的是( )。
A.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B.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C.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强
D.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但群体凝聚力较弱
3.59.心理学研究发现,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于( )、相似原则、闭锁原则和连续原则。
A.接近原则
B.情境原则
C.交替原则
D.对比原则
4.177.正式沟通的局限性表现在( )。
A.速度慢,不易沟通感情
B.容易失真
C.混乱无秩序
D.受时间、地点和条件的限制
5.167.( )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工作时只要他人在场就对个体行为产生助长影响的效应。
A.从众倾向
B.社会标准化倾向
C.社会顾虑倾向
D.社会助长作用
6.13.在科学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条流水生产线诞生,其创建者是( )。
A.泰勒
B.亨利·福特
C.法约尔
D.韦伯
7.166.在一般情况下,在完成简单任务时,( )的群体效率较高。
A.异质结构
B.同质结构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8.80.“少年聪慧”与“大器晚成”说的是( )。
A.能力类型差异
B.能力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性别差异
9.29.社会测量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
A.莫雷诺
B.梅奥
C.赫茨伯格
D.勒温
10.17.工业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雨果·闵斯特伯格
B.莉莲·吉尔布勒斯
C.福兰克·吉尔布勒斯
D.斯特恩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139.在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关系形成距离远近因素的有( )。
A.志趣相投
B.同乡
C.国籍
D.邻居关系
E.交往频率
12.103.偏见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 )。
A.群体间的利害冲突
B.社会文化因素
C.社会舆论因素
D.个体的人格和心理因素
E.挫折
13.47.在下列理论中,( )均是和激励相关的理论。
A.形式学派
B.内容学派
C.强化学派
D.过程学派
14.134.人际关系的互利形态主要包括( )等方面。
A.物质-精神互利
B.精神互利
C.感情-物质互利
D.心理-精神互利
E.物质互利
15.91.在能力的性别差异上,以下表述错误的选项是( )。
A.男性与女性的能力不存在差异
B.男性优于女性
C.女性优于男性
D.男性的空间视知觉能力和计算能力一般优于女性
E.女性的言语能力通常优于男性
16.100.态度的主要特征有( )。
A.社会性
B.针对性
C.持续性
D.协调性
E.内隐性
17.4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 )。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社交需要
D.尊重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
18.64.以下选项中属于社会知觉范围的是( )。
A.他人知觉
B.他物知觉
C.人际关系知觉
D.社会角色知觉
E.自我知觉
19.140.影响人际关系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 )。
A.互惠互利
B.性别相悦
C.品质吸引
D.交往情景
E.情感诱发
20.184.以下属于非正式群体特征的选项包括( )。
A.明确的规章制度
B.领导人是自然形成的
C.有一套成文的奖惩制度与手段
D.有一条反应灵敏的信息传递渠道
E.有较强的自卫性和排他性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21.72.“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符合社会知觉效应中的首因效应( )。
22.161.一般说来,警察与违章者之间的关系属于长期人际关系讨论的范围( )。
23.160.“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符合人际关系原则中的功利性原则( )。
24.146.研究表明,一个群体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成员往往不是最受喜爱的人。这一结论是人际吸引条件中个性品质因素影响的结果( )。
25.113.按照纽科姆的“A-B-X理论”,A喜欢B的程度越高,不一致时就越不紧张( )。
26.155.偏重于内在情感,最终导致交往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感到得大于失,这属于人际关系交互性原则中的增值交换( )。
27.54.根据调查者设计问题的不同方式,调查法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封闭式和半封闭式。
28.156.在通常情况下,非个人性人际关系是在长期交往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渐进实现的( )。
29.143.用于测量群体内部,尤其是小群体内部人际关系的社会测量法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 )。
30.70.俗话说,“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属于社会知觉效应中的刻板印象( )。